近日,笔者跟随单位到贫困帮扶点开展再识别回访贫困户活动。了解到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但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把党的好政策当成“养懒人”的政策,为争当贫困户、低保户,常常与村干部或驻村干部闹矛盾。
笔者在普安县白沙乡红寨村走访精准扶贫户时,与几户30——50岁苗族精准扶贫家庭共商脱贫发展大计,问他们有无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计划,通过产业脱贫致富,如果缺少资金,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特惠贷”。他们都摇头,要么说没有时间,要么说没有技术,要么说家中缺乏劳动力。笔者跟他们解释,没有技术可以到县农业部门参加培训,年纪轻轻怎么说会没有劳动力,他们都以听不懂为由拒绝。他们心里的扶贫就是政府给钱给物资,直接输血。
州卫计委党组书记、主任梁龙甫,副主任曾四清等领导在帮扶点—兴仁县大山镇老里齐村、尔期村与贫困户商谈脱贫发展大计时,多次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光是给钱给物,更重要的是加强舆论宣传引导,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外部“输血”式扶贫与内部“造血”式脱贫相结合,通过“造血”巩固“输血”成果,才能彻底拔除穷根,消除贫困。
梁龙甫对卫计系统干部要求,开展再识别回访时,按照“五共”要求,加强精神脱贫引导,转变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扶贫根不能变成“养懒汉”,光吃不干,把党的惠民政策当成吃大户。要问细问实贫困户的发展意愿和期盼,梳理成条款,制定相应的措施,缺技术的,可以组织到农业部门培训,缺资金的,可以帮助协调“特惠贷”,农产品卖不出的,可以帮助联系销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可以给予临时救助和大病兜底,做到精准施策,一户一策。要上下联动,齐心协力,避免上热下寒。干部要肩扛责任,压实责任,过细工作,确实将贫困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贫困群众要积极探索,勤劳吃苦,加强学习新型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或通过技能培训,提升自身谋生能力,增强内生动力,增强致富本领。要干群一条心,“人心齐、泰山移”,一起寻找“输血”与“造血”的切合点,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