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法文化
莫道桑榆晚,敢为扶贫先
——记兴仁县政法委驻村第一书记张荣军
2017-05-20    点击:[ ]  来源:兴仁县政法委  作者:龚志林

 

张荣军同志是一名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党的基层干部,他今年已经52岁了,对很多基层干部来说,这个年龄是退居二线,养养精神,休息放松的时候,但张荣军同志并不这样想,他总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一天,就要干一天,只要身体允许,就要力所能及地为单位作出一点自己的贡献。2015年,全面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后,县里要求每个单位都要派驻一名同志到挂点扶贫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困难群众尽快脱贫,走上富裕的道路。听到这一信息后,张荣军同志认为自己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且担任过乡镇领导职务,对基层的情况比较熟悉,善于做群众工作,于是主动向单位提出到新龙场镇冬瓜林村担任第一书记。
以身作则,让身边人与自己一起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
张荣军的家在潘家庄镇,离扶贫的新龙场镇冬瓜林村有8公里的路程,因为年纪大,张荣军到现在连摩托车都不会骑,更不会开车,于是每天上班他都坚持走路,每天走10多公里的路,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是个苦活,可张荣军却把他当做了每天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走路能让我的身体变好,还能到村里为老百姓做点事,这不是一举两得是什么”,每当村里的其他干部看见他走路辛苦,善意的劝他不必事必躬亲,有事用电话指挥也可以时他总是笑着这样回答。以前村干部大部分时间以自己家中的事为主,除非有任务或工作安排,村支两委的干部一般不集中上班,都采用值班制,但轮到值班时,往往有村干部不按要求值班,把公章带到家中办公,由于找不到人,村委办公室房门紧锁,老百姓只能望门兴叹。这种公私不分,以私为主的工作作风常常引起老百姓的不满,进而影响了党委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威信。张荣军同志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变村支两委和五人小组的值班制为坐班制,村干部只要没请假,一律到村活动室集中办公,并且由自己带头做起,第一书记的工作作风是这样,下面的村常务干部也跟着效仿,于是冬瓜林村的村活动室开始热闹起来了,凡是工作日或赶集日,活动室里常常挤满了来办事的人民群众,老百姓对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满意度增加了。
知己知彼,精准发力,为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的路
让贫困群众尽快致富,是每个第一书记肩负的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对这个问题,张荣军同志认为,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要让群众脱贫,关键要了解群众的基本情况:现在的老百姓究竟缺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贫困,什么样的帮扶措施才能彻底让老百姓致富?带着这些问题,从2016年初至2017年3月止,张荣军同志组织“五人小组”和村支两委人员认真对全村贫困户挨家挨户进行摸排,通过进村入户与群众座谈,召开村民小组会议等方式,村支两委全面掌握了该村贫困群众的情况。情况清才能底数明,根据掌握的情况,村支两委对全村的贫困户国标185户636人进行了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并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特惠贷”和精准滴灌滚动资金脱贫两项帮扶措施,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对于特惠贷,每户可贷3万—5万元,不担保、不抵押,现时已有51户享受特惠贷政策;对于精准滴灌滚动资金担保发放,今年3月份已发放滚动资金40万元,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到目前,该村已有46户191人用这两项资金或扩大种养殖规模,或购买了农用车等运输工具用于生产运输,还有一户农户甚至在村支两委的帮助下建了个木材加工厂,村民生活面貌大幅改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居住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缺乏是冬瓜林村难以致富的主要原因,要拔穷根,就要挪穷窝,为此,张荣军同志按照上级的要求认真开展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国人讲究住有所居,老百姓对家的观念比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要强烈,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体现了中国人对故土依依不舍的感情,很多老百姓宁愿苦、宁愿穷,但都舍不得离开故土,更不要说把家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为了说服村民搬家,张荣军同志带领村支两委和五人小组成员全体出动,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进行讲解,不管受怎样的误解和冷漠对待,他们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嘴磨破了,理说透了,老百姓的心热了,思想也转变了。冬瓜林村五组的张德才户,一家四口人,自己与妻子都只有小学文化,一家人靠7亩耕地和一亩水田为生,两个孩子都在读小学,担心搬到县城后无法维系今后的生活,张荣军同志了解到他们的顾虑后,到搬迁点附近的工厂多方奔走,最终为这户人家的两个壮年劳动力在兴仁荣凯五金厂找了个技术量不高的活。现在,这家人紧靠两个成年人的工资,收入就达到5000多元,不仅生活有了保障,孩子也都到县城上了学,一家人生活得美滋滋的。
为了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他为搬迁群众在县城工业园区联系了100多个工作岗位,召开了50多场群众会,到群众家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在异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期间,张荣军同志和村里的其他同志昼夜连轴转,晚上回不了家,几乎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很多同志甚至带病工作。老百姓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抱着试一试,新家不好就回老家的心态搬到了新家,截止2017年3月底,冬瓜林村对79户扶贫户共338人进行了搬迁,搬迁的村民现在全部安置在在水一方(安置项目点名称),新安置的群众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开始了新的生活,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目前为止,该村的所有搬迁户没有一户搬迁户回迁。
要想富,先修路,长期以来,新龙场镇冬瓜林村因为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一直受到制约,张荣军同志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后,通过多方协调,对现有两条通组主干道进行了修建,第一条是西北环线虎场雷打坟至火麻冲寨子口接普安楼下处,全长7.5公里,总投资540万元,第一期工程已结束,第二期已全面启动;第二条是店子九组至茨沟到铁厂坳的通组路全长3.5公里,总投资70万元,匹配资金9万元,已完成工程的80%以上。两条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冬瓜林村的群众正在致富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尽管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张荣军同志仍然是那么谦虚,他从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成绩,他总认为,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能为老百姓做点事,做点实事,做点好事是他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共产党员的最大的幸福。“张书记,到家里来坐坐”,走在路上,每当老百姓这样真情洋溢的和张荣军同志打招呼时,他都感到无比的欣慰,这不是一句简单的打招呼,这体现了老百姓对他的喜爱和信任。他觉得自己过得很充实,他的座右铭是“当官就要为老百姓办事,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老百姓”,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上一条:可怜,九旬老人老来无所依;援助,人民调解搭起连心桥

下一条:返回列表

关闭

打印